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三产联动发展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5-05-10 | 来源: 未知
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城乡融合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农业三产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三产联动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的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们将从探讨农业三产联动发展的模式,分析其发展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发展意义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产联动发展通过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随着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产联动发展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特色化程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产联动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产联动发展需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确保农民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分享到应有的收益。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面临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
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化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面临人才、用地、信贷、设施等基础不足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融合体扩大规模、阻碍了创新求变进程。
(二)要素瓶颈制约
农村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方面相对匮乏。资金短缺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制约了农业三产联动发展的创新能力。
(三)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业三产联动发展中,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健全与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不够紧密,农民特别是小农户难以合理分享融合发展增值收益,影响了农民参与三产联动发展的积极性。
(四)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如土地流转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制约了农村三产联动发展的进程。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也影响了农业三产联动发展的效率。
三、发展模式
(一)立足乡土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化产业链
1. 做活“土”字大文章
土产业强调了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的重要性。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背景,这些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例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浦城县的好稻米、建瓯市的笋竹业、建阳区的桔柚业等,都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出来的好产品。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2. 做强“特”字产业链
要注重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味,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强劲。可以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和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附加值。
3. 拓展“产”字新领域
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体系,打通产业链条。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例如,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
(二)贯通产加销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1. 建立乡村农产品电商大平台
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措施包括:注重电商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平台,提供线上销售服务;完善中央厨房模式,发展中央厨房模式,提供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促进定制农业发展,实现城乡交流互动,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促进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
2. 融合农文旅研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举办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培育休闲农业精品区。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乡村旅游规划。
3. 科技赋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要充分利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
4. 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产业活力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乡村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三)促进多向度融合发展
1. 顺向融合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促进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农村服务业为主流的顺向融合。通过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便利。
2. 逆向融合
以农村服务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平台,反向带动农业生产的逆向融合。例如,中央厨房+订单农业"模式福州某企业通过预制菜加工带动周边万亩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
3. 双向融合
突出特色则要因地制宜向两端延伸,托起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服务业的双向融合。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农业与服务业的双向互动。如"飞地经济",城市企业在乡村建立研发基地,乡村在城区设立展销中心等。
四、对策建议
(一)创造便于融合的条件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打破要素聚集瓶颈,破解机制创新障碍,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提供融合优惠政策等。要坚持“根基在农业生产、普惠在农企合作、保障农民利益”原则,力求从根本上激发不同产业与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拓展产业融合的渠道与合作开发的领域。
(二)夯实要素聚合的基础
按照“市场导向、坚持质优、发挥优势、差异发展”的导向,促进农业三产融合,需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上整体协同推进。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农民特别是小农户合理分享融合发展增值收益,共享三产融合发展成果。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找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结合点。因地制宜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订单合同、服务协作、产销联动、流转聘用等多种形式,建立农民群众与农业经营主体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三产联动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为农村三产联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结语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三产联动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立足乡土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化产业链、贯通产加销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促进多向度融合发展等模式探索,以及创造便于融合的条件、夯实要素聚合的基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等对策建议,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三产联动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我们应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的多种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三产联动,本质是重构‘乡村价值坐标系’。未来需聚焦‘四个转变’:从产品输出转向价值输出,从要素输血转向生态造血,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共生,从产业叠加转向系统融合。如三元村‘一棵芡实富三方’的实践启示,唯有让土地、资本、人才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方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